您好,欢迎访问青岛中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首页 > 行业新闻

陈锡文:粮食价格改革要更精细,有损失也不应由农民承
文章来源 : 青岛中天 发布时间 : 2016/03/01 浏览量:

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已经连续发出13个指导农业工作的一号文件,如果加上上世纪改革初期,曾经发布一号文件,可以说改革开放38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聚焦三农已经有18个年头的一号文件是在三农问题上,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是高度重视,也是刚才唐社长所讲到的,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是不会动摇

一、一号文件的3个重点

  讲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理解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其实标题就是整个文件的灵魂,中央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这个目标,这是2016年三农工作的灵魂。结合到去年,一方面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针对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去年年底,连续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大家都了解的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召开了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也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到年底又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我个人的理解,农村工作会议在最后开,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为了理解、落实上面一系列的重要会议,中央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把它具体化解决农村的方针政策。所以,从这个文件的内容来看,我觉得就我个人理解,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三个重点。

重点1: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第一个重点就是一定要贯彻中央的精神,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问题,切切实实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把现在农业的步伐迈得更稳更快,到2020年底一定要确保全体农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这是这个文件发出的一个强烈的重要信号。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家都了解,就是中央发出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决战阶段的冲锋号,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大家也非常理解,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到要加快补短板。从全国发展的情况来看,地区之间有不平衡、人群之间有不平衡、产业之间也有不平衡,相对而言,我们的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对于产业而言就是一块短板,如果不能把三农这块短板补齐,到2020年,你说要已经建成全面建成小康,你讲这句话的时候,自己的底气就不足,人家看了也觉得陈设是虚假的,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赞誉,也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这个效益来看,我们要有强有力的责任认识。2020年,把今年算在一起就有5年时间,能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能不能确保亿万农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这是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肩负的重大责任。

  理解2016年一号文件,第一个要点就是,现在是一个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关于补齐三农短板和让农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的开局。因此,2016年的工作一定要做好。我想这是第一个要把握的重点。

重点2:落实发展新理念

  第二个把握的重点,文件讲得非常清楚,题目叫落实发展新理念。什么新理念呢?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讲得非常清楚,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总结出来的。它既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们的发展不能追求一些单一的指标有多高,很重要的要考虑到社会的全面进步,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总书记强调这五个发展理念,它是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不能相互替代,不能顾此失彼,要牢牢地把握好这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具体我看文件的内容,都在力图体现好、落实好这五大理念。

  从我们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我想大家共同交流意见,我们一讲农业农村经济怎么样,最主要的指标从来不是讲粮食产量怎么样、农民收入怎么样,这在今后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两个指标还得讲,还得去抓,还得让有它更好的成效。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两个指标不能概括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切领域。在这两个指标之下,有付出的代价。比如很简单的一条,我今天讲的第二个问题,我要讲一讲供给侧的结构改革,这是大家面临很突出的问题。比如粮食的问题,12年连续增产,成就非凡,至少罕见,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农民兄弟现在面对的粮价下跌,收储部门现在面临的仓粮爆满,大家都感觉到粮食供给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馈给我们的不是能够单纯依靠追求粮食产量的问题。再比如,我们为了努力地增加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长期以来我们在农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有一些现在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副作用,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意味着我们过去的有些做法是不能持续下去做的。所以,我想五大发展理念,我们在学习贯彻以后,第一要理解,要全面,五个方面都是我们要做的工作。第二,一定要清楚相互之间是有紧密联系,所以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扎实、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好这五大发展理念,要自觉的以这种完整的、科学的发展观来改变我们过去某些方面存在的追求单一指标增长的这种做法,这是第二方面。

重点3:供给侧结构改革

  第三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样大的方向。这项工作既是改革,也是发展。应该说,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大家也在探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概念、内涵、外延以及它应该怎样去具体做。怎么样具体去做,我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了答案,从中国发展的全局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央提出了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落实好章程。针对中国经济状况,中央提出了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各个领域要按照中央提出了五大任务,去对照自己的行业、自己的领域,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把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问题确实落实好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行业。也不能照抄照搬,不是每个行业都存在这五个问题,也一定要把握好自己行业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我想,具体的内容,一号文件的具体内容我讲了六大部分、30项,就不一一去解释文件,我想学习理解文件,非常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两条,一条是要对我们自己所处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形势有深切的认识。在认识上和中央一致起来,你才能读好这样的文件。第二是文件就是必须要认认真真的读,一字一句读,才能抓得住文件的精神实质。

  关于文件的解读,我想就是这么概略的提一下,就我个人的理解,贯彻这个文件,也就是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核心就是这么三句话:第一,要有紧迫感、责任感,抓好三农工作是确保我们党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任务的关键。第二是要转变发展观念,确实把我们的发展理念转到中央提出的五大新的发展理念。第三,工作的重点要牢牢把握住,要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改革。我想这是这个文件我自己体会的重点内容。

二、如何看待当前粮食形势

第二个问题,我想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怎么看待当前我们国家的粮食形势。

(一)供给侧改革的两个方面

应该说,这也是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两个会议的召开前后没有超过一周。很多同志都注意到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出台的最重要的是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我想,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从本质上来讲,我想主要是两个,一个就是我们的生产一定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你不能是市场有需求,你生产不上来,市场没有需求的东西你提供了一大堆。第二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供给,传统的方式,大量消耗资源的方式,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这可能不准,但是我们现在贯彻发展五大理念,非常重要的是通过创新的方式、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组织的创新,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来降低供给的成本,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我想,所谓供给侧改革,我自己理解,也不一定对,我想主要是两个,把握住供给之间的密切联系,总的来说就是面对当前的实际状况,五中全会决定里提出来的,我们要激发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供给,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经济始终保持活力。所以,第一个关键就是供给要适应需求的变化。供给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既可以深究,也可以去引入,就看你是不是提供了社会、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东西。第二,一定要有创新的精神,去创造新的东西,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确实像唐社长讲的,连续12年增产,我们历史上没有过,世界上大概也很难找出这样的例子。我们的粮食产量,很多同志都理解,上世纪创造了历史最高点是1998年,那时的产量达到了10264亿斤,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所致,1999年开始,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五年滑坡,到了2003年,粮食总产量只有8640亿斤,五年年产量减掉了1632亿斤,这个不得了。1632亿斤年产量的降幅超过了粮食大省黑龙江一年的产量,不可想象说某一年黑龙江颗粒无收这个国家情况。因此,2003年总产量降到8640亿斤后,应该说产不出需、供不应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抓紧研究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概念是如何解决的。那么怎样体现呢?中央下了决心,从2004-2014年开始,把一号文件这个编号重新给予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

(二)2004年一号文件四大政策回顾

2004年的含金量相当的高,大的政策大家都记得,至少有四大政策,一大政策就是加快推进农村的税费改革,进一步减免农业税,这个大家都理解,也是在这个一号文件推出之后,在2004年3月5日人代会上,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五年的时间彻底免除农业税,这句话在当时会场上引起了最持久、最热烈的掌声。起点是哪里呢?改革试点是2000年开始,但是从2004年开始,进一步减免农业税,允许条件成熟的省市自治区给予取消农业税。当初用五年的时间取消,到2005年底就取消了,所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取消农业税收,这是一大政策。

  第二大政策就是首次提出了财政要直接补贴农民,刚才提到三项补贴,第一是对种粮的农民给予直接补贴,从中央和地方合在一起302亿元粮食风险资金补助拿出一半151亿,分三年落实到直接补贴中。第二项提出对农民购买粮食,国家给予补贴。第三项就是农民购买农用机械给予补贴,当时叫三项补贴。后来隔了三年,2006年中央又提出第四项补贴就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综合性补贴。最开始第一年这三项补贴的量并不大,2004年是140多个亿,现在四项补贴结合在一起,一年1700多亿,这是农民直接拿到的受惠。

第三大改革措施,就是宣布从2004年开始,全面放开粮食供销市场,允许多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成为粮食购销的主体,实现粮食多渠道购销,一下子把粮食就放火了。

第四大政策就是针对农民。农民对这个市场应该是又爱又怕,有市场就有自由,种什么?卖什么?资金劳力往哪里投?所以,你放开市场就给了农民充分的自由,市场是双刃剑,一旦产品不直销或者供不应求,市场对农民来说又是灾难。中国有句古话叫谷贱伤农,农民对市场又有欢迎的、又有害怕的,万一出现上述的情况,怎么办?国务院对这种情况明确提出对市场紧缺的主要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政策。

这四项政策出台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自己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我记得2004年的夏天,我跟着锦涛同志先到市场,到广安去参加小平同志百年诞辰活动,然后就直接在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农民说,这一政策我知道,而且讲到一改三补,一改就是税费改革,农业税费改革,三补政策是直补农民粮食供给、农民的大势政策,一改三补开天辟地以来好政策,国家给农民发钱,过去没有这种事情。但是,他说最让我们心里托底的就是最底价政策,因为有最底价政策就知道粮价的底线在哪里,有这个政策就不愁种出来卖不出去,因为国家可以直接收,可以大胆的种粮食。结果2004年这一年,我们粮食产量一举增产756亿斤,这在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所以,很快的就把当时粮食供求紧张的格局度过去了。

(三)当前粮食体制改革

我们为什么这一段讲得这么具体呢?我是想跟大家一起研究我们现行的粮食体制。如果把粮食体制分解开的话,就可以看到有三个大的板块,一块是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怎么定出来了。第二块农民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第三块粮食收储制度,我们讲粮食政策主要是三块内容。我前面讲的那一段,其实是想跟大家说明白,我们现行的粮食政策就是在2004年生成的。这个制度或者这个政策,整整运行到现在,到去年是12个年头,今年是第13年。大家也很容易理解,粮食政策作为供求关系调节的政策,它是短期的。这样一个政策已经实行了12年了,那就不可避免,从最开始实行这个政策的时候反复掂量着是利大于弊的政策,但是在慢慢运行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环节条件背景变化,也引起这个政策自身也在变化。到了一定程度,这个政策可能变为弊大于利,今年这个政策运行13个年头,大家已经理解到了,这不是形而上学,是形势告诉你,你不改就走不下去,现在不能因为要改这个政策当年做得不对,当年为什么要提这个政策,把这个去脉讲清楚,大家就知道当年出这个政策是对的。

价格形成机制,2014年文件讲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价格由市场来定,但是为了让农民心里有底,国家又提出了最低收购价这个制度。这时候价格到底谁在定呢?实际上大家知道,由于当时粮食供求关系紧张,所以国家出台的具体收购价是低于当时的市场价。它只能起到一个对市场价格托底的作用,不让你掉下来,掉得太多,我按照这个价格来收。当时定的,和以前的保护价是全面实行的。第二是国家一收到,当时的政策是暗保价,你只要卖,我就敢保。但是最低价有没有保证?不同在哪里呢?只对市场紧缺的粮食在主产区实行,一般的不施行。第二,只有当市场价跌到保价以下,政府才出手收购。政府出手收购市场上流通的粮食少了,价格回升,如果市价回到一定以上,政府就不收,继续按照市场价来运行。一开始出台的最低价,因为本身是低于现实中的市场价的,所以价格仍然是由市场来决定。2004年、2005年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启动最低价收购,因为都在最低价以上,2006年有些地方开始启动,说明有些地方的粮价,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降下来了,降下来低于最低价,但是应该在2007年以前,也就是最低的价格收购,这是让农民放心的,不需要就没有出售,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最初出台的最低价,就是两个品种,小麦和稻谷,就这两个,而且小麦和稻谷都是在主产区,那个价格水平当初是多少呢?很多在座的都知道,小麦价,那时候红麦和花麦最低收购价是6毛9,白麦是7毛2,稻谷早籼稻是7毛,中晚籼稻是7毛2,粳稻是7毛5,这是2004年的价格,这个价格四年没有动。2004年波动之后,2005年、2006年、2007年价格稳定,没有动。你可以看出来,有这样一个政策摆在那里,四年基本上没有实际执行,而且价格也没有作出任何调整,说明这个政策的功效是非常好的,没有任何人付出代价,但是粮食产量持续增产,粮价持续上升,当时这个政策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用现在的话来讲,性价比极高,就一句话的事,又不要你出手,粮食就慢慢回升。但是情况是在起变化,变化什么呢?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投入生产各项要素价格在不断地上涨,意味着生产成本上来了。2006年出台农业生产税价格的补贴,这块我们是补贴,有1200亿是挂在农业生产税上,每年,不是补了吗?是补了,但不全部解决问题,在座的同志比我有更切身的体会,由于2008年以后,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上讲到的要素价格增长,大量的要素涨的这块,土地的要素涨上来的,劳动力也涨上来了,这两个价格涨得很快,体现在农民市场,大家也理解,土地流转的租金价格不断地涨。最开始我到黑龙江调查,最开始一二百就行,现在五六百也不算高,现在在内地更高,租金上去了。第二农业用工价格上涨,现在农业用工和城里是一样的,一样干活,不会说比城里贵一点,给农业便宜一点,不会。2008年由于这两个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迅速提升。农民觉得再去种粮,赚头少了,积极性就有问题。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调整最低价。最低价2008年调整的时候,之后每年都调,一直调到2014年,调了多大的幅度呢?大家可以看到,我刚才讲的小麦,后来就并了,不分红麦、白麦、花麦,合在一起了。2004年定的价格是1.18元,所以小麦价格从2008年到2014年七年时间提了14%,早籼稻价格从7毛提到2014年是1.35元,提了91%,中晚籼稻从7毛2提到1.38元,也提了大概91-92%,粳稻从7毛5提到2014年是1.55元,提了100%,翻一番,这个政策我们都了解。慢慢的随着成本的上升,逼着国家把最低价提高,因为不提高农民没有积极性。

  当然,在这个政策上,大家可以看到,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最低价的目的和针对性发生了变化,最开始最低价是粮食价格政策,但是走到最后,大家能感觉到,它变成了农民收入的补贴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的内涵在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于是,它起到的效果也必然发生变化。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是说这十几年来这个政策前半段是好的,后半段有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有什么问题,也是对的。毛病在哪里?你不能把补贴的钱和市场价格混在一起,这样就把市场信号搞乱。你本来说现在稻谷提到1.3-1.5元多,这里面的价格是块把钱,三四毛钱给它的补贴,你分开给没有问题,捆在一起市场就搞不清楚价格信号到底是什么。这是深层次的。当初的现象,刚才讲到这12年实行的政策,有一条硬道理,12年连续增产,12年农民连续增收,说这个政策是对的,它是有道理的。有道理在哪里呢?我们对农业农村工作,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你必须两手都抓,一要抓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就要让农民增收。所以,我们要非常清醒,任何时候关注农村经济问题就这两条,你这个政策是不是有利于发展和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供给,另外这个政策是否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实际当中主要矛盾存在在这方面,价补合一,这样大家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玉米的改革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我想把这个过程讲完,大家大体能理解这十几年粮食生产怎么过来、政策怎么过来、农民收入怎么过来的。

另外,我之所以说我们这个政策起到很好的作用,前十年没有什么问题,后几年价格不断上涨,农民受益。大家注意一个基本现象,2004年粮食一路增产,连续增产,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从2004年到2009年是不到5块,没有缩小。2009年是城乡差别最大的一年,一个城镇居民的售出是农民收入的3.33倍,于是引起了中央的警惕,要下决心想办法促进农民更快增加收入,这里面就包括把最低价这个政策的内涵加进去补贴农民,希望通过这个政策能带动农村政策,效果有没有?有。从2010年开始一直到去年年底,连续六年农民收入的增产、增幅都成正比。城乡之间的差距是缩小了,从2009年的1:3.33降到1:2.73,有效的,但有效也有代价,因为你搞了一个价补合一的政策,对市场机制干扰了,于是有了其他的问题。其他是什么问题呢?我想大家也能看得到,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现象的调查,当时粮价表现复杂,是三量齐增,产量连年增产,进口量连年增产,库存量连年增产,到底怎么了?是多还是少?这事就复杂了,正常情况下不能出现三量齐增,增产了就可以少进口,既然缺,市场供给增加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库存不应该增呀,现在是三量齐增呀。

咨询邮箱:qdztfl@126.com
传真号码:0532-82309977
400电话:400-607-6117
邮编号码:266732
公司地址山东省青岛·平度市胶平路577号

鲁ICP备15001929号-2 鲁公网安备 37028302000722号


关注中天官方微信